如果說起到台東打工的經歷,多數人都會下個結語:
「你很勇敢欸!」「你好像都不會害怕。」
其實初到新環境、遇見新的人、要騎車去未知的地方,
我也是會內心緊張、自我糾結半天。
人會傾向避開不舒服、無法控制的感受,
要如何產生自信?我的經驗則是「看見恐懼」,
實際去面對你的恐懼,不要逃避,才會產生力量。
—
例如夢想是騎乘重機,但削瘦的身材沒什麼力氣,
那就先租黃牌就好,鞋子穿高一點,背包備妥糧食,
每一次落地腳步都踩穩,每一次起步都緩慢謹慎,
當車子經過台 11 海岸線,台東藍海映入眼簾,
全身上下都被興奮和滿足感填滿,
我知道已經戰勝「可能會倒車出意外」的恐懼。
計畫要做一個月的打工換宿失敗,
立刻爬文尋找新的地點、租屋處,
接著申請從來沒做過的技能換宿,
準備履歷、寄送,中途還處理工作面試,
直到繳交第一篇貼文、完成第一場技能分享,
才撫平「我可能做不到、可能會失敗」的恐懼。
想和某人說話,但是對方的臉看起來很臭,
「對方可能脾氣很差,和他說話可能會被忽視」,
相處下來才發現他個性隨和、超愛聊天,
能認識對方根本是上輩子修到的福氣。
從以上故事中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,
大部分的恐懼出自腦袋的「幻想」,
是根據過去不好的經驗所衍伸的劇本,
我們會輕易相信幻想是真實故事,
不過事實是一切根本都還沒發生。
—
以前的我,和自信兩個字完全沾不上邊。
學生時期就是個空氣人,凡是群聚集體行動的時刻,
不論班上活動、運動會、分組討論,我恨不得消失,
只想一個人安安靜靜的待著。
當時我酷愛看奇幻小說、沉浸在美好想像裡,
幻想世界的我能夠勇敢發聲、驅趕世界的惡,充滿力量,
我也會看工具書,熟悉如何說話、獲得自信的知識,
但就只是停留在腦袋知道而已。
從學生時期變成社會人士,
我依舊習慣在人群裡保持沉默,
也曾經以為會一輩子畏畏縮縮的生活下去。
直到我開始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行動,
實際出走和許多人相遇,發現世界的廣闊,
被想像不到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驚艷到,
來到台東,就是一個突破物理和心理上的舒適圈。
在做之前難免會先懷疑自己,
「真的行的通嗎?」「如果失敗怎麼辦?」
在各種害怕跟掙扎中,嘗試去做內心真正想做的事。
耳邊可能會有訕笑、威脅、不諒解的聲音出現,
但你知道能做到的事情是什麼,那就是你的自信。
不過,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面對恐懼,
那也沒關係,最多就是維持現狀而已,
等你下定決心要改變,那就是最好的時機。
恐懼,能讓你知道自己與目標的距離,
面對恐懼,你會擁有真實的力量,
然後願意去做自己所能做到的事,
我知道我可以,這便是自信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