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20上整理師培訓課的時候,會需要繳交實際空間的整理作業,透過實做來練習物品的分類、收納空間的安排。
我第一個整理的是公用空間茶水區,其實就是家裡牆壁的吊櫃配上烘乾機的平台。
這一次,不只是單純的整理
在印象裡,檯面上總是放滿各種東西:水瓶、杯子、吃到一半的餅乾,而且隨時都在大風吹,儼然是三不管地帶。
以前早就嘗試整理了好多次,每次都以失敗告終,而當天一抬頭,看到架子上有整疊的藥袋,還出現各種詭異的小東西:通便劑、假蝴蝶、小風車玩具……。(心想:
吊櫃裡面儲藏的是少用的物品,不過無法立刻掌握狀態和數量,也不方便取用,我挖出整組的馬克杯、玻璃酒杯、幼稚園使用的餐具、放到發黏的塑膠水壺,而它們還待在這裡的理由都是:沒在用了,但或許哪天就會用得到。
這讓我突然發現一件從來沒想過的事情。

藏在混亂底下的面目
原來我們在過去,對於物品的意識真的非常的少。
物品不會有固定的家,只要有空間就隨手放、隨便塞,等到要用的時候再去找出來,也因為常常忘記放在哪裡,或根本找不到,只好再買一個新的。
就算發現同一樣東西已經有重複的,也會有「可是都是錢買的、反正還能用」的理由挽留它們,直到空間再也容納不下,或是埋進深處被人永遠的遺忘。
我並非否定備用品的必要性,不過我們該自問的是:真的需要這麼多嗎?真的沒有它就不行嗎?我感覺其實我們都知道,這個答案很簡單,但總是不願意去真正的面對。
當時在整理的過程不免和父母爭執一番,即使擺明有一大堆用不完的杯子,有的甚至是早就不想用了,但是他們總覺得不能丟、不該丟!
為什麼?我對這樣的景象感到疑惑,還有這些「害怕」、「不願失去」、「可惜」的心態又是從哪裡來的?
進一步挖掘,我看到的有「回憶」、「擔憂未來」、「沒有足夠的錢」、「在意他人評價」,很多時候捨不得只是表面的現象,其實真正的原因來自於——你自身的心態。
物品本身並不具有價值,直到我們賦予它意義。
擺脫無意識的擁有、以物品為主的人生,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情,尤其要落實在已經長年習慣的生活當中,一開始更會感覺不自在、難以釋懷。
但是回顧過去那些只是不停堆積,沒有固定秩序的生活,又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?
這也是我在學習整理思維以後,才開始思考的事情。

打造理想環境、喚醒好感生活,歡迎填寫【服務預約表單】
你想要打造讓身心放鬆的空間嗎?可以點這裡下載免費的行動清單,裡面和你分享我實際改造房間的 8 個步驟,一起實踐理想生活吧!